当前位置: 主页 >> 行业解决方案

在华南地区培育纺织人才的大道

时间:2014-07-02 02:15:37 来源:职业装

  在华南地区培育纺织人才的大道

    

 

 

   

 

  2014惠州学院“福彩杯”服装设计大赛金奖获奖作品《浮生若梦》

  6月毕业季,广东惠州学院一年一届的服装设计大赛正在进行,也吸引了众多服装企业前来“招贤纳士”,但许多企业却无功而返,该系党总支书记林晓新自豪地说:“我系的毕业生基本在毕业前三个月就找到了工作。”

  一个地方院校的服装专业毕业生缘何如此抢手?

  看看历年来北京惠州学院服职业装专业学生在定做国内、国际各项竞赛中的成绩单,也许能找到答案。段潇洁同学获2009世界比基尼总决赛冠;林紫薇同学荣获2013年广东省服装十佳设计师;刘斌同学代表中国区参加由英国皇家染色协会在孟买北京举行的2013年SDC国际服装及其面料设计大赛获优秀奖;王家耀、徐定成同学获“第18届中国真维斯杯休闲装设计大赛”银奖及市场潜力奖……

  作为一所地方院校,为何能取得如此骄人的成绩呢?“我院秉持‘四化’的办学理念,即办学特色化,培养应用化,服务区域化,视野国际化,着力打造特色鲜明的综合性本科大学。”惠州学院党委书记杨海涛的话语掷地有声,清晰描绘出惠州学院办学育人的脉络。而惠州学院服装系也正是通过内涵提升,逐渐打造成为华南地区服装人才培养新高地。

  以人为本,特色办学

  培养有特色的学生,一方面学校要为学生成才提供充足而丰富的“土壤”;另一方面,要以人为本、因人而异、合理引导,培养思维方式新颖,自主意识、创新意识强的特色人才。

  北京惠州学院职业服装系特色化办学成效订做显著:2009年,惠州学院服装系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被教育部、财政部定为特色专业建设点,2013年服装管理与工程实践教学基地在本科教学质量工程项目上获得立项;2014年《协同创新培养服装应用型人才》获得广东省优秀教育成果一等奖。

  除了专业与课程屡获国家立项外,惠州学院服装系在把握市场脉搏、开设特色专业也相当到位。

  随着服装产业的转型升级,其重心逐渐从生产向零售转移,服装零售人才的需求水涨船高。然而,目前国内北京服装职业装零售高级人才定制还相对紧缺。惠州学院于2010年3月,与香港旭日集团、香港制衣业训练局联合开设服装零售专业方向课程,实施服装零售高级人才培养计划。

  “在4年多的时间里,我们系培养出的服装零售专业方向的学生具备时尚趋势分析、服装采购、时装商品配送与物流管理、服装品牌管理、国际时装零售等领域的知识与技能,广受业界好评。”惠州学院服装系执行主任刘小红表示,服装零售专业方向课程合作项目对探索服装零售专业方向课程互动式、案例式的教学模式,培养应用性服装零售专业人才具有重要作用,对服装零售专业方向课程教材建设以及申报服装零售本科专业提供了重要支持。

  正是有了学校这块沃土的滋养,惠州学院服装系的学生在国际、国内各类大赛上屡屡斩获大奖。

  与名企合作,培养应用型人才

  1988年,惠州学院服装系就开启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以“学工一体,学以致用”为办学宗旨,培养服装应用型人才。该系的服装工程及管理实践教学基地是大学生实践教学基地,学生在大学四年里,专业课的实践和教学课程各占50%,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成为理论与技能兼备的应用型人才。

  “校企合作几十年的‘信任’,是企业与学校走向成功的关键所在。”香港旭日集团董事长杨勋认为,校企之间良好联动所建立的信任,使双方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成就了惠州学院与旭日集团之间校企“联姻”的一段佳话。

  1998年,惠州学院服装系与香港旭日集团联合推出了A.O( Administrative Official)培养计划,对大学四年级学生进行为期一年的“订单式”人才培养。企业根据工作岗位所需的技能,派出技术人员和本校的教师一起给学生上课,针对性强。通过一年的学习,学生一毕业即可进入集团旗下的真维斯服饰(中国)有限公司工作,从而实现人才培养和企业需求的无缝隙对接。据不完全统计,A.O计划为企业输送了300多名服装高级管理人才,占公司中国总部人员的25%。

  不仅如此,惠州学院服装系还成立了服装协同创新发展中心,其一大职能就是根据企业的需求培养人才。林晓新说,广东佛山一家大型服装企业需要丝光棉设计方面的人才,可是在大学的教学大纲里并没有设置那么细的课程。但是惠州学院服装系有研究丝光棉设计的老师,于是,老师便带着学生联合丝光棉企业,在服装协同创新发展中心建立创新实验室,为丝光棉企业解决丝光棉设计方面的问题,同时培养了丝光棉设计人才,为学生毕业后进入丝光棉企业工作打下扎实的基础。

  “通过校企合作、A.O计划等多措并举,整合多方资源培养学生,实现人才的量身定制,学生毕业后自然不愁找不到工作。”林晓新说。

  科学定位,服务地方区域

  惠州学院为自己植入“地方基因”,努力实现“四个对接”:研发平台与社会需求相对接;科研成果与地方主导产业相对接;科技服务与地方发展短板相对接;人才培养、培训与地方需求相对接。“这是一种发展战略层面的‘顶层设计’,是带有目的性、总体性的安排。”惠州学院院长彭永宏说。

  服务区域的“地方基因”在惠州学院服装系表现得尤为明显,该系常常与服装企业开展课题研究,联合攻关,解决企业面临的技术、管理难题。

  据了解,广东一家服饰公司的服装吊挂生产线生产效率低,从而导致生产成本高企不下。惠州学院服装系派出专家团队,对该家服饰公司的服装吊挂生产线进行优化处理,并对企业内部的生产流程进行重组,“惠州学院服装系的专家团队理论知识深厚,技术过硬,通过优化重组,我公司生产效率大大提高,节约了不少成本。”该家服饰公司董事长刘必胜称赞道。

  “我们注重‘接地气’,结合地方需求,为地方的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刘小红指出,惠州学院服装系彻底改变以往闭门搞科研的传统思路,主动承接地方科研项目和技术推广任务,与企业、等合作打造校内、校外科研“双平台”,例如,与惠州市丝光棉行业协会合作,制定了丝光棉广东省省级标准;为惠州市编制惠州纺织服装产业“十一五”规划等,在服务地方中打响了名气。

  中外师资荟萃,提升国际视野

  惠州学院现已为每个专业都配备了外籍教师,“我们学院认为,为学生提供国际化教育,为大学培养国际化人才,无论是对于学生而言,还是对于学校而言,是一种必需,更是一种追求。”外事办主任林红坚定地说。

  目前,惠州学院服装系主任叶荫权就是学院聘请的境外团队——香港制衣业训练局项目管理团队成员之一,境外团队的引进,有效地推进了服装系的国际化办学历程。据悉,服装系专任教师中,有海(境)外留学背景的占三分之一,有企业挂职背景的教师占八成以上。“这些有海(境)外留学经历及企业挂职经历的老师将先进的教育理念、实用的服装工程技术、广博的中外服装产业知识运用到教学中,在培养顶尖的服装人才中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林晓新说。

  张小良就是其中一位有海(境)外留学经历的教师,其先后在香港、澳大利亚留学进修,并在大进制衣厂开发了条优质生产线。说起海(境)外的留学经历,张小良称,收获颇丰,对回到国内从事教学工作大有裨益。“国外的教学大多以学生为主导,没有固定的教材,老师从中引导,充分激发学生的创造性。”这是张小良感触深的一点,但他同时也表示,因为国内和国外的教育体制不同,故而教学模式也不能照搬照套。

  基于这种认识,张小良在教学中采取互动式的教学模式,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此同时,根据海(境)外留学心得和国内教育实际,张小良编著了《服装专业英语》这本教材,并与其他两位老师编著了《服装品质管理》教材。“自编的教材很实用,在教学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张小良说,像他这样自编教材的老师大有人在,有老师自编的教材甚至还获评为教材。

  此外,服装系还聘请了一名外籍教师及特聘英国曼彻斯特城市大学理查德教授、凯瑟琳教授,以及香港理工大学区伟文教授、余咏文教授为客座教授,为服装系学生开设专业外语课程,开展双语教学及专题讲座,让学生不出校门也能享受国际化的教育。

  惠州学院服装系放眼世界,多渠道、多方位、多层次地开展对外交流与合作,组织学生出国留学。据刘小红介绍,从上世纪90年代起,惠州学院服装系就与海(境)外院校合作办学,学生被派到英国、香港、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研修,以培养国际化服装人才。

  惠州学院引领着学院服装系走出了一条特色之路,为地方院校办好高等教育作出有益的尝试与探索。

标签:


定做职业装